
相伴在生命歷程中的餃子
侯鳳娟
如果有人問我喜歡吃什么,我會不假思索地回答:“餃子!”對于餃子,,我不僅僅只是愛吃,也因為餃子在我近60年的生命歷程中,,始終相伴,并留下了太多太多或酸或甜的回憶,。在我的記憶中,,父母對餃子極為偏愛,在那個物資匱乏的時代,,即使正月十五吃不上元宵,,但不能沒有餃子;即使八月十五沒錢買月餅,,也一定要吃一頓餃子,。一頓餃子,既是節(jié)日里對家人的交代,,對明天美好的期盼,,更是過節(jié)的象征,。我家每一次吃餃子,,都特別講究,從備料到餃子出鍋,,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不馬虎,。好像平時的萬般節(jié)儉,都只為這一頓奢侈講究的餃子,。節(jié)日前一天就開始著手準備了,,滿滿的儀式感,節(jié)日這天,,全家一起上陣,,不用刻意安排,每個人都能找到自己該做的事,,那默契體現(xiàn)在了一家人的配合之中,。心照不宣地沉浸在節(jié)日喜悅的氣氛之中。當(dāng)餃子端上桌,,咬一口滿口留香,,那滋味瞬間從嘴到心,一直刻進骨子里,,成了一生都不曾忘記的家的味道,。吃完餃子,,喝一口餃子湯,生活中所有的苦澀,,都在這一餐滿足之中被沖淡了,。
那一年,父親從“關(guān)里家”把奶奶接到了身邊,,媽媽這個土生土長東北媳婦的一頓餃子,,很對山東小腳婆婆的胃口,一下子拉近了婆媳之間的距離,。此后,,母親經(jīng)常給奶奶包餃子,奶奶說,,在東北一年吃的餃子,,比前半生在“關(guān)里家”加在一起吃的餃子還多,幸福的眼睛瞇成了一條縫,。
我婆婆是森林腦炎后遺癥,,手不方便,吃一頓餃子更是全家上陣,。第一次在婆家吃餃子,,我只咬了一口,就借故跑出去,,把餡倒進泔水桶,,勉強吃掉皮。原來,,為了表示歡迎,,這頓餃子除了大蔥就是滿滿的小肥肉塊,我天生吃不得肥肉,,咬在嘴里一陣陣的惡心,。正式進門后,我就獨霸了調(diào)餃子餡的大權(quán),,改變了婆家吃餃子的口味,。也是從那時起,我懂了,,萬家燈火,,萬戶餃子,里面包著的卻是萬種滋味,,或許這也正對應(yīng)了“人生百味”,。
兒子是10月出生的,當(dāng)年春節(jié)除夕夜,,奶奶把他從酣睡中弄醒,,抱到餐桌旁,,困得急眼的兒子,看到熱氣騰騰的餃子,,帶著滿眼的淚水笑了,。我不禁啞然失笑,看來對餃子的喜愛,,已不知不覺寫進了下一代的基因,。
如今,生活好了,,餃子已經(jīng)不再是生活中的期盼,。我時常想起老媽愛說的話:“再好吃的東西也不能過量,餃子天天吃也有夠的時候,�,!笨粗宅槤M目的商品,餃子似乎也少了一點滋味,,這滋味,,或許就是那濃濃的期盼吧。母親還說:“對食物一定要有敬畏心,!”我理解,,敬畏食物便是敬畏生命,敬畏歲月,!珍惜每一次生命歷程中歲月的贈與,,帶著一份敬畏心生活。即便是天天都能吃上餃子,,也要富日子“窮”過,,因為,,不能浪費了心中對餃子的這份懷戀,,以及近60年來,每一個有餃子相伴的難以忘懷的日子,。這相伴在生命歷程中的餃子,,歲月做皮,包起了生活中的五味雜陳,,蘸以眼淚與歡笑的佐料,,品味出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千般滋味,,只有自己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