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節(jié)前夕,,追憶新華社太行烈士
發(fā)布時間 | 2020/11/6 9:16:44
中國新聞史上最悲壯的一頁
記者節(jié)前夕,,追憶新華社太行烈士
1942年6月2日,,這天是黃君玨30歲的生日,。面對敵人的步步緊逼,,她抱著“寧死不當(dāng)俘虜”的決心,,縱身一躍,,跳下萬丈懸崖,,與出生僅3個多月的兒子永別,。
太行山壁立千仞,,清漳水緩緩流淌。
山西左權(quán)麻田西山上,,太行新聞烈士紀(jì)念碑上鐫刻了這樣一段鮮為人知的歷史:有人以筆為槍不幸中彈,、有人臨危不懼縱身跳崖……在1942年日本侵略者發(fā)起的“五一大掃蕩”中,40多名新華社新聞工作者壯烈犧牲,,書寫了中國新聞史上最為悲壯的一頁,。
尋找“戰(zhàn)地黃花”
深秋的太行山,,金黃色落葉鋪滿山坡。
11月3日,,記者一行向太行山深處的莊子嶺“道士帽”山挺進,。
一個老鄉(xiāng)帶隊爬山。大家踩在落葉上一步三滑,,稍不留神便會摔倒,,必須時時抓著樹干,宛如猴子攀樹,。滿眼的荊棘灌木叢一會兒扎到手,,一會兒又鉤住衣服。沒人想說話,,只有“呼哧呼哧”的喘氣聲縈繞耳邊,。
終于到達山頂,記者緩緩直起腰,,東找西瞧不見山洞。夕陽正在西下,,不得不下山,。記者返回左權(quán)縣城已是晚上9點多。
11月4日7點半,,記者再次踏上尋訪路,。
這次3個老鄉(xiāng)帶路,換路而行,。路程明顯縮短,,但卻十分陡峭。有的石階僅容一只腳,,兩只手也只能扒著峭壁,,而身后就是懸崖。攀爬一個多小時后,,一個山洞映入眼簾,。
站在洞口,記者心潮澎湃,,這里就是新華社華北總分社,、《新華日報》(華北版)經(jīng)理部秘書主任黃君玨烈士的跳崖處。
山洞并不大,,有兩三平方米,,前面是一條很窄的小路,上面是峭壁,,下面為懸崖,。由于道路陡峭,附近又有十余個山洞,長期以來黃君玨到底從哪里跳崖不能確定,。記者花了兩天時間,,從早找到晚,中途沒吃飯,、沒喝水,,最終根據(jù)多條線索,確定了這個山洞,。
新華社職工黃君玨烈士資料照片,。
與黃君玨一起藏身此洞的還有兩名女同事,她們不幸被兇殘的敵人用刺刀挑殺,,其中譯電員王健犧牲時年僅16歲,。
當(dāng)?shù)乩相l(xiāng)說山洞下面的半山腰處曾臨時安葬過她們的遺體?!鞍车€幫忙埋呢,,老百姓邊埋邊哭?!?5歲的歡峪溝村村民武郭鎖心里一陣發(fā)痛,,流下熱淚。
離山洞最近的人煙便是“八路軍母親”李才清的故居,。屋內(nèi)老物件,、老照片、獎狀,、碑刻等無聲訴說著這位太行女杰對八路軍的恩情,。李才清老人去世后,她的孫輩,、重孫輩仍有人在這里生活,。
64歲的郭懷生坐在院里的小板凳上,回憶起奶奶講給他的往事:1942年侵華日軍發(fā)動殘酷的“五一大掃蕩”,,對太行根據(jù)地進行“鐵壁合圍”,。他們在莊子嶺一帶的山頂上“安營扎寨”十余天,搜查八路軍……
時光仿佛回到78年前,。
在敵人掃蕩下,,為縮小目標(biāo),減少犧牲,,新華社人員化整為零分散隱蔽,。黃君玨帶領(lǐng)韓醫(yī)生、電務(wù)科譯電員王健等曾經(jīng)過李才清家,,但她看到這里傷員較多,,不想給老大娘添麻煩,。6月2日,她們沿著記者尋訪的路,,隱蔽在了這個山洞中,。
“我奶奶攔她呢,但她看到這里傷員多,,不想再添麻煩,,就走了?!惫鶓焉f,。
然而不幸的是,黃君玨三人藏身的山洞被侵華日軍發(fā)現(xiàn),,他們爬上山頂,,用繩子將柴草吊下來,火燒煙熏,。在敵人步步緊逼下,,黃君玨向日軍開槍后,縱身跳下山崖,。這天是她30歲生日,。
黃君玨的丈夫王默磬在給岳父黃友郢的信中,訴說了妻子英勇犧牲的情況和他強忍傷痛,、悲痛尋找妻子遺體時的情景:
夜九時,敵暫退,,婿勉力裹傷蛇行,,潛入敵圍,爬行至該山,,時皓月正明,,尋到遺體,無血無傷,,服裝整齊,,眉頭稍鎖,側(cè)臥若熟睡,,然已心胸不溫矣,。其時婿不知悲傷,不感創(chuàng)痛,,跌坐呆凝,,與君玨雙手相握,不知所往,,但覺君玨亦正握我手,,漸握漸緊,,至不可脫!迨山后槍聲再起,,始被驚覺,,時正午夜,負遺體至適當(dāng)?shù)攸c,,以手掘土,,暫行掩埋。
“得知三人犧牲后,,奶奶挺后悔,,覺得當(dāng)時沒有攔住她們、保護好她們,?!惫鶓焉f。
白天,,侵華日軍常闖進李才清家問話,,但她聽不懂也不吭聲。鬼子見問不出東西,,一腳把她踹在地上,,由于石頭房點不著,臨走時還氣急敗壞地點燃家里的一堆柴火,。晚上日軍不出來時,,李才清用被子把門窗堵上,熬粥熬藥,,帶上柿子炒面,,給山洞里的傷員們送。
幾十年后,,黃君玨的兒子黃繼佑也來到莊子嶺,。他在洞口長久佇立,淚水無聲地流淌,。默哀良久后,,他在洞口照了一張相,作為永久的紀(jì)念,?!拔沂菓阎缇吹男那槿サ模缺从志磁?!”他說,。
黃繼佑出生三天,便被寄養(yǎng)在了老鄉(xiāng)家,,母親犧牲時他只有3個多月大,,之后他的名字由王子倖改為黃繼佑(母親原名叫黃維祐),,希望他將來繼承母親遺志。
一張父母合照是黃繼佑見到的最珍貴的母親遺物,。直到大姑將這張合影送給他,,他才看到母親的容貌:瓜子臉、短發(fā),、端莊秀美,,大大的眼睛里透露著聰穎堅毅的神情。
黃君玨出生于湖南一個舊官僚家庭,,然而優(yōu)越的家庭環(huán)境并沒有影響她對革命理想的追求,。她15歲參加革命,18歲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22歲在上海參加共產(chǎn)國際遠東情報局的工作,,27歲與愛人一起來到華北太行敵后抗日根據(jù)地,從事戰(zhàn)地文化工作,。
長大后,,黃繼佑不斷通過母親的戰(zhàn)友了解自己的生母。當(dāng)年日軍掃蕩時的一位幸存者程慶豐告訴他:“你媽媽有一支槍,,她曾對我說寧死不當(dāng)俘虜,,她實踐了自己的諾言,死得英勇,!”
78歲的黃繼佑身居北京,,心系太行,曾多次到左權(quán)縣追尋母親足跡,?!靶脑甘橇藚s不了的,無論來多少遍,。”他說,。
11月5日拍攝的太行新聞烈士紀(jì)念碑,。
突如其來的“鐵壁合圍”
今年97歲的房秉玉老人永遠忘不了78年前的那頓早飯。
遼縣(今左權(quán)縣)山莊村,,那是《新華日報》(華北版)和新華社華北總分社所在地,。
同志們圍坐在一起,發(fā)現(xiàn)吃的不是焦小米,、黑豆,,竟是白面烙餅?!皥A圓的烙餅吃了,,咱們還要回這里來團圓,。”大家這樣說著,。
幾天前,,他們接到消息,日軍又要來“掃蕩”,?!缎氯A日報》(華北版)社長兼總編輯、新華社華北總分社社長何云組織大家埋藏機器和各種物資,,兩晝夜完成了堅壁清野的任務(wù),,同時疏散婦孺病號,進入臨戰(zhàn)狀態(tài),。
日軍的“掃蕩”,,他們此前已經(jīng)歷過多次。
1940年8月下旬開始,,為期三個多月的“百團大戰(zhàn)”,,八路軍給日軍以沉重打擊。太行根據(jù)地成為華北抗戰(zhàn)的橋頭堡,,遼縣因是八路軍總部,、一二九師師部、中共中央北方局的駐地,,成為華北抗日的指揮中心,。但同時,這里也成為日軍的“眼中釘”,。
今年已經(jīng)102歲的劉江老人說起這些往事,,仍歷歷在目,感慨萬千,。當(dāng)時24歲的他是《新華日報》(華北版)的校對員,。“以往敵人來‘掃蕩’,,大家在山上轉(zhuǎn)幾圈,,二十多天就又回來了?!蔽∫酝础皰呤帯苯?jīng)驗,,他們將大型印刷機器埋了起來,但帶了一部電臺和一部鉛印機,,準(zhǔn)備一邊戰(zhàn)斗,,一邊出報。
1942年5月25日拂曉,,何云帶領(lǐng)報社200多人馬撤離山莊村,,翻過東山,,向莊子嶺一帶轉(zhuǎn)移。
劉江是十名戰(zhàn)斗員之一,,配了一支步槍先行開路,。他記得,25日天亮后,,大部隊趕上來,,到達十字嶺下的南艾鋪一帶,剛用行軍鍋煮了一鍋小米飯,,前方就傳來消息,,敵人正在逼近!
顧不上吃飯,,大家把飯各自帶上,,走出不到幾里地,就聽到了炮聲,。
“上萬名非戰(zhàn)斗人員,,一字長蛇陣,在山間小路上行進,。這次,,我們陷入敵人合擊圈,被重重包圍,,當(dāng)時六架敵機擦著山頭低飛,,瘋狂轟炸掃射。重要山頭都被敵人火力封鎖,,機槍聲如驟雨一般,。”時任《新華日報》(華北版)記者李莊在一篇回憶文章中這樣描述當(dāng)時的場景,。
整個十字嶺陣地塵土蔽日,,硝煙彌漫。在這次突圍中,,八路軍副參謀長左權(quán)以身殉國,。
顯然,這次的“掃蕩”與以往不同,。戰(zhàn)后由日本防衛(wèi)廳編寫的《華北治安戰(zhàn)》中記錄了日軍當(dāng)時的行動計劃:“對于在晉冀魯豫邊區(qū)建成華北共軍主要根據(jù)地的第十八集團軍和第一二九師,以及在太行山南部地區(qū)活動的中央軍第二十四集團軍和第二十七軍,,自5月中旬到7月下旬連續(xù)進行作戰(zhàn),,將共軍根據(jù)地設(shè)施的大半予以摧毀,并粉碎中央軍,?!?/p>
為實現(xiàn)計劃,,他們派出了“特別挺進殺人隊”。這群精選的100名士兵,,穿便衣,,偽裝成民兵或八路軍,自帶干糧,,晝伏夜行,,繞過村屯,爬山越嶺,,潛入遼縣八路軍所在腹部地區(qū),,刺探軍情。
從5月下旬開始,,日軍從同蒲,、正太、平漢等鐵路沿線據(jù)點,,糾集了兩個師團和兩個混成旅團以及大批偽軍共3萬多兵力,,并出動飛機多架配合輪番轟炸,先向太行山北側(cè),,后向太行山南側(cè)地區(qū),,進行所謂“鐵壁合圍”。
“敵人非常狡猾,,如果遇到主力部隊,,則聚而殲之,如果是后方黨政機關(guān),,則將其部隊散作扇形,,如同梳頭似地反復(fù)搜索,名之曰‘篦梳掃蕩’,?!眲⒔f。
面對敵人瘋狂圍剿,,何云帶領(lǐng)報社同志輾轉(zhuǎn)周旋,。27日下午,何云召集大家開會決定化整為零,,分頭行動突圍,。報社分了三小隊,何云帶領(lǐng)編輯,、報務(wù)員等10人準(zhǔn)備找大部隊堅持出報,,副總編陳克寒帶著10名記者向太行山以南突圍并隨軍采訪,編委史紀(jì)言帶領(lǐng)劉江、房秉玉等60人就地打游擊,。
最終,,陳克寒一路順利突圍出去,而何云這路卻遭遇敵軍,。
“一武一文”之何云
夜深了,,油燈下,一個瘦弱的身影還在工作,。只見他蒼白的臉上發(fā)著一層油光,,兩眼更加凹進去了,手不停地揮動著毛筆,,寫稿,,寫稿,大小問題一大堆塞滿了他的腦際,,使他不知道疲勞,,不知道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