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諦聽遠去的鄉(xiāng)土詩韻
□吳景剛
拿到這本《我是那只逃走的狍子》時,我怦然心動,,封面上這只狍子紫潤輕捷,,身形纖秀,靜穆在林間的小溪邊,,久久地瞻望佇立。它是在諦聽森林的呼喚還是在凝望這重疊了青松濃郁、綠色深遠的浩瀚,?由于我和作者地域及年齡的接近相仿,狍子這個敏感而靈動的字眼,,幾乎也是我意念里,、記憶中父輩們當年隆冬暗夜閑聊的談資,是奔走于山林的滄桑步履和關于那個饑荒年代狩獵經(jīng)歷的人生喟嘆……它在我眼前倏閃而過,,無疑它是跳越的音符,、森林的響箭,是活泛在作者心中最美的詩韻,。圖書封皮的設計我喜歡,,有我期待的想像。我喜歡這置身于森林的畫面,,蓊郁寧靜,,帶著悠遠古樸的深厚;我喜歡這棲身于心田的鄉(xiāng)土,,清新甘醇,,混合了野草和泥土的芬芳氣息。覽閱中有一種跨越時空,、久別重逢般的驚喜,。那份悠然的情懷、難忘的歲月,,從故鄉(xiāng)山林中漂泊出來,,從記憶的山川河流中走過,在眼前結成一張網(wǎng),,回望的眼神叫人留戀,,依稀是當年那縷裊裊升騰的炊煙,纏繞在心中無法割舍,。記憶總是朦朧而又清晰的,,筆下的文字在心靈里沉淀成滄桑的沉重和詩意的輕靈,,沒有光環(huán)也不需要光環(huán)。只有真實的鄉(xiāng)土情懷,,非虛構的文學就要在這種立足真實的感覺經(jīng)歷中,,還原成真實的文學記憶。詩人艾青在《我愛這土地》中說過:為什么我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作者深愛他的故鄉(xiāng),愛他的老村舊屋,,愛那里的春花秋月,,愛那里的人情幽夢,這一切鋪展成筆下柔情詩韻,。思鄉(xiāng)懷舊永遠是文學寫不敗的話題,,請問世間還有什么比書寫對故土之愛更能牽動人心呢?
作者的回憶是明麗爽潔的詩情流動,。背景當然是故鄉(xiāng),,是長白山褶皺里不起眼的小村落,吉林敦化賢儒鎮(zhèn)東南角11公里的雙龍村,。五十年前,,媽媽為了一家人能擺脫饑餓,吃上煎餅,,在他四歲那個寒冷的冬天,,用兩輛膠輪馬車把一家人送到這里并落戶,。一個平凡的村落,,森林、山野,、溝谷,、河流、田地,、茂草和野花……一草一木皆春色,,一枝一葉總關情。一切都很平凡,。但作家是詩人,,眼界里自然布局的村落屋宇、周遭的荒甸溪流,、山野的柞杏榆楊以及山丁野果,,都有著如詩如畫的四季景致,涂滿了作者童年鮮亮的色澤,。詩人亦是作家,,一段山巒,,被獨具慧眼的發(fā)現(xiàn)并賦予了“臥虎山”的美名。故鄉(xiāng)總是最美的,,離此不遠的牛心頂子山上有名震關東抗聯(lián)英雄陳翰章的舊跡,,憑生一段豪情,更何況臥虎山春天還有那漫山怒放的杏花,。一幅童年的油畫,,“一波春水繞花身,花影妖嬈各占春,�,?v被春風吹作雪,絕勝南陌碾作塵”沾著詩情古韻的靈氣,,一路追蹤,,關于月份花神記述,杏花的奇聞軼事,,以及在老屋身后尋覓當年的杏花舊跡,,伴著花香稻香和在泥火盆邊“貓冬”的故事,難忘小院春秋的詩意,,年俗年畫芳菲桃李,,苞米樓子、菜園,、農具,、醬缸、野菜……還有兄弟間因為劈柴發(fā)生的危險一幕,,間雜著生產(chǎn)隊馬倌老孫頭和山東老鄉(xiāng)老宋頭因為半塊豆餅發(fā)生的故事,,感恩太姥爺那碗雞蛋水……清苦的童年生活在作家心中刻下了深痕,一切都娓娓道來,,讓人心在張弛之間,,觸摸歲月的體溫和人性的熱度……
花有蔓,樹有根,,懷戀鄉(xiāng)土是心靈的追蹤,,從某種意義上說,經(jīng)歷苦難會讓人從深層的意義上體驗生命的價值,,對幸福感的體驗和認同就會格外強烈,,讓人懂得感恩與回報,會深刻地影響一個人的生活情態(tài)與個性軌跡,。
往事是沉年的醇香美酒積蘊越久就會越有味道,。作家兒時經(jīng)歷的苦辣酸甜是多味的菜肴,是作家心靈的詩味聚焦,�,?嚯y在歷經(jīng)歲月風霜的洗禮后成了生命詩情的珍珠,。
兒時的簡陋是天然的,快樂也是天然的,,充滿了野性與原始的味道,。彎曲的、清澈的,,芳草萋萋,、野花遍地的南大河,是萌發(fā)作家詩意的開端,。柳叢深處回旋著作者童年悠長的哨笛聲,,南大甸子的馬蘭花至今仍搖曳著童年的夢幻,當年捂魚的野趣故事有說不盡的快樂:夏天孩子們筑壩洗澡,、打水仗,;冬季鑿冰捕魚、燉魚湯,、滑冰車,。那年秋天,作者和父母在南河套為盤炕脫土坯,,更為難得是的他掙的第一份錢是和弟弟割蘆葦賣到供銷社的勞動收獲……在這里,,對每一項活動的都有操作講述,很有技術含量,,來龍去脈,,宛然逼真……
回憶不是美化原始和苦難,盤點記憶中的珍存是因為歲月流逝,,珍惜過往變成留戀,,過往由于珍惜而變得美好。作家筆下的生活經(jīng)過歲月的沉淀,,留下的記憶是真誠的感動,,生命腳步留下了美的屐痕,,踩踏在時光的脊背上,,拍打在心坎上,深扎在故鄉(xiāng)的土地上,。人生的轍跡里,,開出圣潔之花。世事心結:作家當年曾想當一名語文老師,,人生的軌跡雖未能如愿,,但受人之托給幾位孩子補習作文,孩子們的成績得到了提高,,這也總算圓了一回教師夢,;當老大養(yǎng)父母盡人子之孝,,應無遺憾;而對驢子的恐懼,,是緣于夢境中去世親人的離奇回歸,。對驢子的恐懼,作者在探尋奧地利精神分析家弗洛伊德關于夢境的解釋中找到了答案,,一個人難以理解的童年記憶在此基礎上建立的幻想永遠是一個人精神發(fā)展中最重要的思想因素,。作者釋然于懷,世事糾結,,痛苦源自執(zhí)著,,解脫源自成長。
對故鄉(xiāng)充滿詩情的述說與回望,,歷久彌新的愉悅陣陣襲來,。捧讀真誠,諦聽遠去的鄉(xiāng)土詩韻,,深切地感受故土對一個人的成長的份量,。上個世紀的女作家蕭紅是故鄉(xiāng)黑龍江呼蘭縣的驕傲,她傾情寫作的《呼蘭河傳》是生命最初的美麗記憶,;遲子建寫不完故鄉(xiāng)北極村的冰雪波濤,,那份記憶那份清麗穿越時空;賈平凹的《秦腔》,,是他植根于秦嶺文化的熱愛,;莫言寫了大半生的高密,那是一個靈魂對故土摯愛的深沉……其實我們的德遠就是那只并未逃走并未遠離故鄉(xiāng)的狍子,,只是在山崗上時時佇立,,望著臥虎嶺那片盛開的杏花,望著山野間盛開的燦爛的金達萊,,投去深情的一瞥,,徐徐地向故鄉(xiāng)森林深處走去……
非虛構寫作有著更普世、更現(xiàn)代的敘事風格,,強調作者對歷史和現(xiàn)實的再現(xiàn)和見證,,遵循“真實”這一至高無上的鐵律,并用獨特的視角,、文學的技法,,展示或尋常、或沉重,、或無常,、或戲劇、或荒誕、或殘酷的煙火人間,,通過一個個細節(jié),,一個個場景、一個個動作,、一句句對話,,探索并逼近人生的真相。非虛構寫作就是去掉那份“刻意”的塑造美化的光環(huán),,直面真正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