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了大山深處的孩子——記“建黨百年延邊百名優(yōu)秀共產黨員”馬憲華
本報記者 張月
1996年8月25日,,是琿春市英安鎮(zhèn)果樹新村20幾戶果農永遠銘記的日子。這一天,,他們終于請來了老師,,有了自己的學校,他們的孩子可以上學了,,村子里比過節(jié)還熱鬧,。簡樸的開學儀式后,由英安鎮(zhèn)新地方小學調來的民辦教師馬憲華成為這所學校唯一的教師,。從這一天起,,她十年如一日情系大山深處的孩子,展現(xiàn)出了人民教師的紅燭精神和共產黨員的初心與擔當,。
一個抉擇一條艱難而又神圣的路
20世紀90年代,,延邊州林管局在琿春市北部的幾座荒山上,建起了萬畝果園,,即延邊果樹農場,,20多戶從各地前來承包果林的農戶聚居到這個交通閉塞的山村。由于果農沒有落戶,,與附近哪個鄉(xiāng)鎮(zhèn)也靠掛不上,,加上地處深山,路途遙遠,,孩子們上學就成了大問題,。到了1996年,村里已有十幾名學齡兒童,,大的已有10周歲�,,q春市教育局得知這一情況后,決定暫時設立一所小學,,等村里的孩子們讀高年級轉入其他學校后再撤并,,但由誰到這大山深處來任教成了大難題。1996年7月的一個雨天,,琿春市教育局督導室原主任梁照喜找到新地方小學民辦教師馬憲華,,向馬憲華詳細介紹了果樹新村的情況,并提出讓她去任教的打算,。剛開始,,馬憲華的確猶豫不決,她擔心的不單是從家到學校的路途遙遠,,更重要的是兒子馬上要上小學了,,她這一走,家事誰來料理呢,?可是想想果樹新村的情況,,她毅然決定去果樹新村小學工作,。
從家到學校20多公里,馬憲華要走2個小時,。冬天大雪“吞沒”了山路,,她只能摸著方向“手腳并用”往學校趕;春秋兩季山路泥濘,,靴子灌了水,,她就光著腳趟過滿是冰碴的河水;夏天雨水急,,趕上汛期,,湍急的河水有時將她連人帶自行車沖出好幾米遠,她只能穿著濕透的衣服給孩子們上課,。近十年的時間,,不管刮風還是下雨,不管嚴寒還是酷暑,,她從未耽誤過一節(jié)課,。
一位教師更是一個慈愛的“母親”
由于果樹新村當時不屬于琿春市任何一個鄉(xiāng)鎮(zhèn),又是貧困村,,辦學中遇到的困難,,都需要村里和馬憲華自己想辦法解決。教室年久失修,,墻體開裂傾斜,,馬憲華多方聯(lián)系修建校舍;窗戶下沉,,光線不好,,她就自費拉上電線、安裝電燈,;冬天沒有煤炭取暖,,她就用微薄的工資自費買煤。她還將教室門前的一小塊空地平整成操場,,每周一都和學生們在這里舉行升旗儀式,,讓學生們接受愛國主義教育。 教學上,,馬憲華嚴格遵循教學大綱,除英語之外,,小學必開的7門課程全部排滿,,絕不讓學生們輸在起跑線上;生活中,,她給予了學生們無微不至的關懷,,既當老師,,又當保姆。朝鮮族學生不會說漢語,,她就一句一句地教,。學生們都親切地叫她“老師媽媽”。
一腔熱血換來碩果盈枝
盡管馬憲華付出了極大努力,,但一個人的力量總是有限的,,是否能教好學生她心里也沒底。于是,,每學期,,她都會到琿春市一小取回各年級的試卷,請村干部開封并監(jiān)考,。每次考試結果,,大多數(shù)學生都是90分以上,跳級跟班的學生也達到了80分以上,,家長們非常滿意,,她也感到無比欣慰。十年間,,馬憲華共送走了3批30多名學生,,前兩批都是完成三年級學業(yè)后,集體轉入市一小讀四年級,,畢業(yè)后升入市內中學,。2002年8月20日是果樹小學新學期開學的日子,剛升入市一小的學生張鳳手捧著一件工藝品來到馬憲華的面前,,她說:“老師,,這是我升入市一小得到的第一次獎勵,這個獎品應該送給您,!”馬憲華無比欣慰,,不禁紅了眼眶。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馬憲華無私奉獻的感人事跡被各家媒體競相報道,,成為各界學習的楷模。果樹小學也有了自己的校舍和校名,。2003年1月,,馬憲華轉為正式教師,并先后榮獲“師德標兵”“三八紅旗手”“山區(qū)人民的好教師”“全國先進女職工”等稱號,,2007年當選中共十七大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