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國情懷中的“國之大者”
——追尋那些年“母親·家書”中的初心與傳承
新華社記者 李亞彪 邵香云 徐揚
黃卷青燈,,靜夜時分,。幾紙舊箋,,家國情深,。數(shù)行墨跡,,寸草丹心,。展讀有感,,撫之可親,,仿佛斯人未曾遠去,耳畔猶有余音,。母親節(jié)來臨之際,,你還記得那些年媽媽寫給你的信嗎?你還記得寫給媽媽的信嗎,?
打開近百年中國歷史長卷,,從一封封與母親往來的家書中,可以讀到思念,、牽掛,、感恩等人世間最美好的情感,讀到歲月印痕,、家風傳承,、信仰之光,讀到中華民族精神血脈的賡續(xù)……
情感檔案里的歷史印痕
家書,,是中華民族的情感檔案,,也是更為鮮活的歷史。“我和老太爺一切如恒,,均安適,,可放心勿念。惟生活程度,,較去年上半年,,糧物一切,價昂二三倍以上……”
在周恩來鄧穎超紀念館,,珍藏著1940年4月鄧穎超母親楊振德從貴陽寫給女兒女婿的家書,。武漢失陷后,包括楊振德在內(nèi)的一批抗日家屬轉(zhuǎn)移到貴陽,。
“那個艱苦時代,,楊振德用獨立自強、樂觀向上的意志品質(zhì)影響著女兒,�,!奔o念館研究部主任李勤說,,她始終支持女兒女婿的革命事業(yè),沒給兩人添麻煩,。
回望百年,無數(shù)仁人志士告別慈母投身革命,,那些母子家書成為中國革命史的重要見證,。
安徽省銅陵市樅陽縣樅陽鎮(zhèn)東寺巷一處老宅內(nèi),入門可見革命烈士證明書和抗日英雄童長榮的肖像,,這里住著童長榮的后人,。
曾任中共東滿特委書記的童長榮,1926年赴日留學期間寫信給母親,。信中擔憂國內(nèi)軍閥混戰(zhàn)下的“兵匪之亂”,,感嘆“在社會未有變革,上下未顛倒之前”,,“是不能平靜的”,。
童長榮回國后參加革命�,!熬乓话恕笔伦兒�,,民族存亡進入關鍵時刻,他和大批共產(chǎn)黨員被組織派到東北工作,,在對日軍作戰(zhàn)中英勇犧牲,,長眠于白山黑水。
打開一封封家書,,就是喚醒一段段歷史,。
湖北襄樊,1977年高考恢復,,在棉紡織印染廠工作的謝湘收到母親建議自己報考的來信后,,刻苦復習踏進考場,考入武漢大學,,后來成為知名新聞人,。
浙江杭州,2003年5月,,正值“非典”肆虐,,少年游泳隊員汪順接受全封閉訓練。媽媽提筆寫信,,勉勵兒子在疫情下堅持學習,、刻苦訓練,“未來的祖國要靠你們保衛(wèi)”,。這封母親來信,,被后來成為世界冠軍的汪順珍藏了十幾年,。
四川汶川,2008年初夏,,海軍總醫(yī)院護士孫艷杰在被余震威脅的帳篷里,,用自己支援抗震一線和丈夫服務保障迎接北京奧運會的故事,勉勵女兒好好準備中考,。
美國紐約,,2018年9月,“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獲聯(lián)合國“地球衛(wèi)士獎”,,領獎的中國代表之一、浙江省湖州市安吉縣魯家村村委會主任裘麗琴向世界講述了中國鄉(xiāng)村綠色發(fā)展的故事,。晚上回到房間,,她心情久久難以平靜,致信大洋彼岸的女兒,,分享自己的喜悅,,希望能給女兒以自信和力量。
“母子間的書信就是家史,,而家的故事,,也是國的故事�,!闭憬∩鐣䦟W會會長楊建華說,。
千叮萬囑下的家風傳承
“初中三年,我沒有接送過你一次上放學……也沒有休過一次假陪你……”2020年秋,,大別山革命老區(qū),,安徽省政府信訪局派駐六安市葉集區(qū)三元鎮(zhèn)龍元村駐村扶貧工作隊隊長趙德莉給兒子江博寫下一封滿懷愧疚的家書。
四年前,,有20年黨齡的趙德莉主動報名駐村扶貧,,立志要為龍元村拔“窮根”。
“媽媽要讓大家生活得更好,,她很偉大,,我也要做一個對國家有貢獻的人�,!苯┳x了信后說,。
葉集區(qū)扶貧開發(fā)局副局長程勇說,母親的言傳身教是最好的教育,,“信里每個細節(jié),,都閃動著一名共產(chǎn)黨員的初心使命�,!�
寫下“親情欠條”的,,不只有扶貧媽媽,。
2020年2月,一封家書從武漢寄往蘭州,,寫信人是一位抗疫媽媽——甘肅省腫瘤醫(yī)院麻醉手術科護士長周馨瑜,,她是甘肅省首批援助湖北醫(yī)療隊成員,收信人是她兒子,。
20多天前,,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周馨瑜在20分鐘內(nèi)就做出了“逆行”的選擇,。
“孩子,請原諒媽媽沒有考慮你的感受……”信中寫道,,“在不遠的未來,,你將守護媽媽,守護我們的家,,守護我們的國,,守護這方生生不息、我們深愛著的土地,�,!�
這封2000多字的家書,是一次久違的母子長談,,更是一份成人禮,。兒子回信說,讀到媽媽的信時,,“內(nèi)心似有熊熊烈火”,。
一位十幾歲的中學生,從媽媽的來信中讀懂了家與國,,讀懂了愛與責任,。
“母親對家庭教育至關重要,母親的信往往有助于子女價值觀塑造,�,!敝袊嗣翊髮W家書博物館副館長張丁說。
在張丁征集的6萬封家書中,,存放著20世紀30年代共產(chǎn)黨員韓雅蘭到復旦大學和延安抗大讀書時寫給兒子和父母的書信,。韓雅蘭病逝后,兒子沿著母親的足跡,,也走上了革命道路,。
書信,意味著分別,。而家庭是人生的第一個課堂,,哪怕相距萬里,。
“兒子,不要去問為什么不是別人,,一定要是我的媽媽,。”2015年初,,浙江大學醫(yī)學院附屬第一醫(yī)院綜合ICU護士長高春華參加援非醫(yī)療隊前,,邊流淚邊寫下給兒子的信。
“長大后我就懂了媽媽,,明白了她的堅持和守護,。”六年后備戰(zhàn)高考的兒子依然記得那封信,。
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家書中那一句句母親的叮囑,,就是民族精神的傳承。
字里行間中的信仰之光
靜靜的展廳里,,是一片仿真白樺林,,偶有白雪飄落,一張黑白照掛在那里:一位母親將孩子抱在膝頭,,凝視遠方,。展柜中有一紙家書,是照片中的主人公——抗日英雄趙一曼留給幼子的絕筆,。
“母親對于你沒有盡到教育的責任,,實在是遺憾的事情。母親因為堅決地做了反滿抗日的斗爭,,今天已經(jīng)到了犧牲的前夕了……希望你,,寧兒啊,!趕快成人,,來安慰你地下的母親……”
85年后,重讀此信,,寥寥數(shù)語,,一字一淚。
“趙一曼沒能像大多數(shù)媽媽一樣看著孩子長大,,但她用自己的犧牲,,告訴兒子怎樣做一個中國人。”沈陽“九一八”歷史博物館館長范麗紅說,。
烈士的家書,,是黨史學習教育生動的教材。那里有本真的生命,、熾熱的情感,、至深的親情,還有永不動搖的信念,。
這種信念是鐵血壯志,,字字滾燙。
“決心與華北人民共艱苦,,共生死,。不管敵人怎樣進攻,我們準備不回到黃河南岸來,�,!边@是抗戰(zhàn)初期左權將軍致母親的信。
“只要有益于社會,,什么都是可以犧牲的。這是兒的志決,,亦您老人家所深望之處……”1933年,,在皖南開展革命工作的共產(chǎn)黨員儲漢儀給母親的信中,表達了革命到底的決絕,。
這種信念是希望夢想,,照亮蒼穹。
“親愛的媽媽,,別難過,,別嗚咽……兒女不見媽媽兩鬢白,但相信你會看到我們舉過的紅旗飄揚在祖國的藍天,!”受盡酷刑的夏明翰忍著傷痛,,寫下訣別家書,從容赴死,。
“希望你像小鳥一樣,,在自由的天空飛翔……將來在沒有剝削的社會中成長�,!毕蚓锠奚傲艚o幼女的信中的美好憧憬,,正一步步變成現(xiàn)實。
這種信念是浩然正氣,,響遏行云,。
遼沈戰(zhàn)役塔山阻擊戰(zhàn)中,27歲的東北野戰(zhàn)軍4縱12師35團2營教導員許英壯烈犧牲,,戰(zhàn)友從他衣兜里發(fā)現(xiàn)了一個月前寫給母親的家書:“為著全人類的自由解放我情愿以死殺敵,,我的光榮正是母親的光榮,,全家的光榮……”
抗美援朝戰(zhàn)場上,志愿軍戰(zhàn)士黃繼光給母親的信寫道,,“男現(xiàn)在為了祖國人民,,需要站在光榮戰(zhàn)斗最前面……不立功不下戰(zhàn)場”。信寄出5個月后,,他在上甘嶺戰(zhàn)役中用身體堵住槍眼,,為戰(zhàn)友沖鋒開辟通道,犧牲時年僅21歲,。
“這些家書背后,,是約2000萬名烈士義無反顧投身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偉大事業(yè)的縮影,�,!蹦祥_大學教授張健說。
家書中,,這些曾經(jīng)年輕,、也永遠年輕的面孔,都是母親心中最牽掛的那一個,。但他們對國家和人民忠誠無比,,都在用畢生追求這個“國之大者”。
這,,也是今天的我們,,對母親最崇高而深刻的致敬!
(參與記者 姜剛 黃筱 梁軍 周潤健 王自宸 趙洪南)新華社合肥5月9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