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河,,改寫西海固移民的命運
新華社記者 馬思嘉 楊植森 呂澤
銀川平原上,黃河緩緩北流,,成群野鴨在葦叢中嬉戲,。20多年前,,從老家來銀川打工時,李軍仁初次見到黃河,,站在岸邊看了許久,,沒想到數年后,黃河水就涌入自家田間地頭,。“第一次用黃河水澆地,,真和做夢一樣。在老家缺水啊,,一盆子水洗了洋芋又洗臉,,再喂牲口,男女老少哪個真正洗過澡,?”李軍仁說,。如今,他家中陳列柜放著數種茶葉,,客廳有飲水機,,浴室安裝了熱水器,連他90多歲的老母親每周都至少洗一次澡,。
李軍仁老家在寧夏固原市西吉縣興平鄉(xiāng)韓垴村,,十年九旱,全村近70戶人和所有牲口都仰仗一小眼天然山泉活命,。夜里兩點,,各家各戶派勞力拿扁擔、水桶,,在星光下排隊接那一絲細流,,因為“太陽一出來就接不上了”。
地里種不活糧食,,水源養(yǎng)活不了人和牲口,,韓垴村不少人同李軍仁一樣,,走漫長山路,幾經顛簸,,外出打工糊口,。
2000年,在國家移民搬遷政策下,,李軍仁一家來到寧夏吳忠市紅寺堡區(qū)新莊集鄉(xiāng)白墩村,。至今,這片土地已接納了23萬來自寧夏西海固地區(qū)的移民,,成為全國最大的易地生態(tài)移民揚黃扶貧集中安置區(qū),。
“就是奔著黃河水來的,不然誰愿意離開祖祖輩輩生活的地方,�,!崩钴娙收f。
黃河并不流經當時還是一片戈壁荒灘的紅寺堡,。然而,,通過揚黃工程,黃河水被揚高300多米,,經一級級泵站,、管道被輸送到紅寺堡�,!坝兴陀邢M�,。”李軍仁和西海固移民一起,,憑著拓荒精神,,在一場場風沙中壓沙、種樹,、建屋,,地里種下的玉米漸漸發(fā)芽。
“種啥活啥么,,收成一年比一年好,。最初一畝地能打七八百斤玉米,現(xiàn)在能收將近2000斤,�,!崩钴娙收f。沙土在母親河滋養(yǎng)下日漸肥沃,,曾食不果腹的山民們開始在這片平原上學習種植經濟作物,。
2007年,李軍仁家開始種植枸杞,,從前這一產業(yè)只有受黃河水“眷顧”的寧夏中寧縣等地才有,�,?抠u枸杞和就近務工,李軍仁一家從狹小磚瓦房搬進了如今的農家小院,,兼顧開了家小超市,;大兒子在城里工作,小兒子在城里買了樓房,、開了超市。
目前,,紅寺堡區(qū)枸杞種植面積達到5.6萬畝,。與李軍仁同村的王航弟還發(fā)展起枸杞電商,這位從寧夏山區(qū)走出來的打工女孩變成“枸杞皇后”,,每年靠枸杞凈收入三四十萬元,,并為周邊婦女提供枸杞銷路和基地務工崗位。
母親河在這片土地上不止孕育了枸杞產業(yè),。羅山腳下,,10萬多畝葡萄種植基地背后的葡萄酒產業(yè),產值達4億元,,每年用工總量達56萬人次,;7萬多畝黃花菜、近13萬頭肉牛和96萬只灘羊,,讓家家有產業(yè),、戶戶能興旺。
“以前村里人都騎破摩托車打工,,后來買二手車的多了,,到現(xiàn)在基本都買了新車。我兒子前后換了4輛車,!”李軍仁說,,“我們紅寺堡移民真是發(fā)自內心感到‘共產黨好,黃河水甜’,�,!�
經歷過缺水,即便如今打開水龍頭就有水流出,,李軍仁和當地移民還是十分愛惜,,堅持一水多用。為了讓母親河的每一滴水都得到最充分的利用,,紅寺堡區(qū)探索建立了高效節(jié)水農業(yè)示范基地,。
“黃河造福了多少人啊,要是斷流了,,多少人的幸福生活就沒了,!所以,,我們后代一定要保護好母親河�,!崩钴娙收f,。
新華社銀川3月9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