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在島嶼讀書》第三季:開啟跨越文明的閱讀之旅
魏小雯 徐嘉偉
“大家都說我們的節(jié)目很治愈,,好像治愈這個詞現(xiàn)在很流行,。什么是治愈關系?一方‘挑釁’,,另一方‘回擊’,,反過來也是一樣。36年來,,我和作家莫言兩個人一直是互相‘嘲笑’過來的,,包括跟蘇童也是一樣,這對彼此都是一種治愈,�,!�12月的海南三亞,微拂的海風帶來濕潤和暖意,,讓人心曠神怡,,作家余華對“治愈”一詞的解釋,逗得臺下觀眾發(fā)出陣陣笑聲,。這是今日頭條“島嶼書聲日”——《我在島嶼讀書》首次線下主題日活動現(xiàn)場的一幕,。在當天的活動中,,1500名觀眾、讀者會聚三亞,,走進節(jié)目所描繪的“島嶼世界”,,與《我在島嶼讀書3》嘉賓余華、程永新,、葉子等見面,,聽他們分享自己與文學的美妙緣分,了解更多節(jié)目錄制背后的故事,。
3年來,,這檔由今日頭條與江蘇衛(wèi)視聯(lián)合出品的外景紀實類讀書節(jié)目,以獨特的形式和深刻的內容,,贏得觀眾好評,。目前,《我在島嶼讀書3》播出過半,,從第一季到現(xiàn)在,,這檔節(jié)目在全網的曝光已超過100億,在今日頭條平臺的累計播放量超4.5億,。談及舉辦“島嶼書聲日”的初衷以及創(chuàng)作深度內容的意義,,今日頭條作者與內容生態(tài)負責人李黎表示:“這檔節(jié)目已成為許多熱愛文學、熱愛生活的‘島民’的精神食糧,。我們很高興通過這座橋梁,,與更多觀眾相識、互相影響,�,!�
在第三季節(jié)目中,節(jié)目組選擇頗具文化底蘊和傳奇色彩的希臘克里特島為錄制地,,旨在以閱讀和文學為紐帶,,搭建起不同文明間交流互鑒的橋梁。節(jié)目中,,4位書屋主理人——作家余華,、蘇童,《收獲》雜志主編程永新以及南京大學文學院副教授葉子,,與文壇新朋老友繼續(xù)暢聊文學,,分享文學作品中的經典場景。
在等待克里特島日出時,,嘉賓們談到《波伏瓦回憶錄》《泰山日出》等作品,。葉子分享了史鐵生《我與地壇》里的那句“但是太陽,它每時每刻都是夕陽也都是旭日”,,感悟其蘊含的人生哲理,。余華提到中西方文學傳統(tǒng)中愛情分別與太陽,、月亮相關,并用《羅密歐與朱麗葉》中的名言“那就是東方,,朱麗葉就是太陽,!起來吧,美麗的太陽,!”表達了這種文化差異,。而蘇童以肖洛霍夫的《靜靜的頓河》中“蒼白色的太陽”為例,,探討一個作家如何賦予太陽色彩,,“當太陽的色彩被改寫、被主觀化之后,,那就是文學,。”在他們口中,,閱讀和文學作為一種方法,,用以體驗生活,理解世界,。
在閱讀體驗之外,,通過閱讀所建立起的情感連接更為動人。楊本芬,、遲子建,、楊少波等作家紛紛寄來書籍與信件,表達對節(jié)目的希冀,;也有不少觀眾給節(jié)目來信,,分享自己的感受。正如程永新在節(jié)目中所說:“每個人都是一座島嶼,,而書是讓我們相連的海,。”
文學的旅行跨越山海,,喚起共鳴,。在伊拉克利翁要塞,嘉賓們深入探討文學作品中的英雄人物,,既包括《伊利亞特》的阿喀琉斯這樣的西方經典形象,,也包括《三國演義》中“桃園結義”的東方浪漫。在克諾索斯王宮,,他們探討《悲劇的誕生》中世界觀與哲學觀,,細細聆聽歷史與文明的聲音。在與“書架書店”的邂逅中,,嘉賓們與收藏有不少中國書籍的店主展開深入交流,。
從分界洲島到東澳島,,再到克里特島,文學的味道一如既往,,閱讀的記憶不斷延續(xù),,文明的交響也逐漸產生。節(jié)目中,,不論是中國作家與海外讀者交流,,還是中外經典作品朗讀,都始終圍繞“文明互鑒”的立意,,展現(xiàn)出中西文化的交流與碰撞,,也讓更多高質量的中外作品觸達更多人。希臘駐華大使埃夫耶尼奧斯·卡爾佩里斯表示:“希臘和中國兩大文明之間有很多共通點,,非常高興有這樣的機會讓兩國人民交流得更加緊密,,從而能夠更好地理解彼此的文化�,!�
海風微微,,書頁輕拂,這本余華口中的“用腳踩出來的游記”正緩緩展開,,它傳遞著人們對閱讀的熱愛,、對文化的探索,也打開了一扇文化交流的窗口,,并提醒著人們——閱讀得以讓我們走到遠方,,去了解世界、認識世界,。
(摘自《人民日報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