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留下中俄勘界歷史見證的胡傳
清朝末年,國勢衰微,,沙皇俄國趁機侵占我國大片領土,,并在光緒年間迫使清政府勘界,,以便使侵占的土地“合法”化。清政府派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吳大澂和琿春副都統(tǒng)依克唐阿會勘中俄邊界,。
當時胡適的父親胡傳正在東北做吳大澂的幕僚,。胡傳24歲進學中秀才,28歲進上海龍門書院,,學習理學,、經(jīng)學、史學及天文,、地理等知識,,學會了山川地圖的繪制技術(shù)。在東北期間,,他還考察過東北地理,,對中俄邊境特別是軍事要地作過實地考察,了解中俄邊境的地理形勢,。
清光緒十年(1884),,胡傳被派往琿春,會同沙皇俄國的官吏廓米薩爾,,勘定黑頂子(今琿春市敬信鎮(zhèn))等地邊界,。由于胡傳了解邊境的地理形勢,他在會晤沙皇俄國代表時據(jù)理力爭,,并親自參加與俄方人員共同實地勘定琿春黑頂子等地邊界的工作,,有力地遏制了當時沙皇俄國的侵略野心。
在黑頂子邊界,,歷史上曾經(jīng)出現(xiàn)過沙皇俄國趁黑夜偷偷將界碑刨出用馬向中國境內(nèi)馱的移碑現(xiàn)象,,當?shù)匕傩辗Q之為“馬馱碑”。鑒于以往出現(xiàn)過“馬馱碑”的教訓,,吳大澂決定將界碑鑄成“定海神針”式的巨型銅柱界碑,柱上銘文強調(diào):疆域有封國有維,,此柱可立不可移,,以表誓死捍衛(wèi)國家領土主權(quán)的決心。
為了紀念這一大事,,吳大澂命胡傳回家鄉(xiāng)請胡開文墨店,,依照柱碑的原型縮小制成一批“銅柱墨”,傳布世間,。此墨赤金皮,,凹鑄小篆四行,小篆文字俱石綠色,。文字內(nèi)容是“光緒十二年四月,,都院左副都御史吳大澂,、琿春副都統(tǒng)依克唐阿奉命會勘中俄邊界,既竣事,,立此銅柱,。銘曰“疆域有封國有維,此柱可立不可移,�,!苯詤谴鬂氖止P。著名畫家李苦禪之子李燕在《苦禪老人的收藏和收藏觀》一文中,,曾提到李苦禪所珍愛的藏品中就有一件“銅柱墨”,,并說“他十分珍視之,并不時地取出來給我們子女看,,說:‘別忘國恥�,。 �
關(guān)于“銅柱墨”,,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一個早春的黃昏,沙皇俄國的馬隊沖向中俄邊境的高地,。擋在他們面前的是一根頂天立地的銅柱,,上面刻著“疆域有封國有維,此柱可立不可移”,。但是,,喪心病狂的侵略者卻熟視無睹,頃刻之間,,銅柱被毀,,邊界上血流成河。
對于沙皇俄國的暴行,,清政府提出嚴正抗議,,但在談判桌上,俄國人卻說那是他們的領土,,根本沒見到什么銅柱,、鐵柱。就在這時,,屏風后傳來一聲怒吼:“中國人還沒死絕呢,!”只見幾個清朝官員指著一個大木箱走了上來,打開一看,,里面裝著上千根墨錠,,每根墨錠都是按照銅柱的式樣做的,上面都刻著“疆域有封國有維,此柱可立不可移”等字樣,。這顯然是在立柱的同時制造的墨錠,,沙皇俄國的談判代表見了目蹬口呆,無話可說,。
當時銅柱雖毀,,但“銅柱墨”依在,用墨作證,,揭示了侵略者的行徑,,大長了中國人的志氣。現(xiàn)在,,“銅柱墨”成了清末沙俄侵略和中俄邊界劃定的重要歷史見證,。
(摘編自《琿春歷史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