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端午吃粽念屈原
□李兆軍
麥子黃了,,端午來了,,我抑制不住回想起了童年時的端午節(jié),。童年時,,小孩子當(dāng)然盼過節(jié),。歡天喜地過完年后,元宵節(jié)的湯圓也“漸滾漸遠”,。接下來,,孩子們又在盼望粽香飄溢的端午節(jié)了。
端午節(jié)的頭等大事當(dāng)然是吃粽子,。吃粽子首先得包粽子,。那時粽子都是自家包,我家由母親主持,。母親勤勞能干,,挑水劈柴,,洗衣做飯,,穿針走線,永遠都在忙碌,,她還是包粽子能手。每每離端午節(jié)還有幾天,,母親就開始做包粽子的準(zhǔn)備,。起先,母親把采摘來的新鮮葦葉浸在清水里,,仔細漂洗一遍,,隨后撈出來控干凈水,等包粽子用,。捆扎粽子的彩線,,也事先置辦齊全,
端午節(jié)這天早晨,,村子里的家家戶戶最忙碌的事莫過于包粽子了,。“粽子香,,香廚房。艾葉掛在門框上,,開門一望麥子黃,。這家端陽,,那家端陽,千家萬戶都端陽,�,!� 陶醉于節(jié)日的氛圍中,母親開始包粽子,。那早已于頭天夜里挑選好的顆粒飽滿的上等糯米淘洗干凈,,盛滿了一大瓷盆,瓷盆旁放一只大花碗,,碗里盛著泡好了的圓紅棗,,一只大調(diào)羹插在瓷盆里的糯米中。這一切都待母親”調(diào)兵遣將“,,母親包粽子,,簡單中透出技巧,隨意里藏著智慧,。在端午節(jié)的晨光下,, 母親窸窸窣窣地開始包粽子。只見她先將兩張葦葉重疊,,右邊的折疊成90度,,再往左折疊,握在手里成漏斗形狀,,用大調(diào)羹舀上糯米放入漏斗狀的葦葉里,,再塞入一枚圓紅棗,壓緊壓實,,將葦葉蓋過來,,最后用彩線將粽子綁好,并借助牙齒綁緊綁實,。母親說,,捆綁粽子時,要用巧勁,,太緊了熱氣穿越不透,,過松了容易漏米,粽子里的糯米還會夾生,,煮出來的粽子吃著硌牙,,沒滋味。母親包的粽子碧綠可人,,小巧精致,煮熟了時,,廚房里彌漫著清香飄逸的香味,。這時,,母親就為我們每個孩子面前的碗里放進兩個剝好的粽子,并在粽子上撒上 一層白砂糖和炒好的芝麻粒,,我們迫不及待地端起來就吃,。咬上一口,頓感葦葉汲取了糯米的黏質(zhì),,糯米滲透了葦葉的清香,,味道好極啦!至今回味起來,,還似覺唇齒留香,讓人垂涎,。
看著我們吃了香噴噴,、甜津津的粽子后,母親的臉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她望著我們兄妹幾個吃過粽子心滿意足的樣子,,就輕聲細語告訴我們,端午節(jié)吃粽子是為了緬懷紀(jì)念大詩人屈原的,。聽母親講述,公元前278年的五月端午,,流浪至汨羅江畔的屈原,,得知秦國軍隊已攻破楚國郢都,,他知道,支撐生命的最后一縷亮光熄滅了,。屈原看到自己的祖國被秦國侵略,,心如刀絞,于五月初五這天抱石投汨羅江身亡,。楚民聞訊,,便紛紛往江里投進飯團、雞蛋等食物,,讓魚蝦鱉蟹吃飽后不再吞噬屈原的身軀,。以致后來人們用楝樹葉包糯米外纏彩絲而為粽子。一條普通的江,,因為詩人屈原的投入而聲名鵲起,;一個平凡的節(jié)日,因為屈原高尚的靈魂而內(nèi)涵充盈,。屈原的肉身雖在江水里消失了,,但他的精神卻在千秋萬代永遠閃耀。母親講述的這段屈原與端午的歷史,,已永遠地鐫刻在了我的記憶深處,。
端午時節(jié),,母親既用粽子美食養(yǎng)育了我們的身體,又用屈原高風(fēng)亮節(jié)的精神食糧豐富了我們的靈魂,。為了我們的健康成長,,母親傾盡了全部心血,我為有這樣的母親而感到欣慰,。年年端午,,今又端午。時光流轉(zhuǎn)中,,我從稚嫩的孩童到如今華發(fā)漸多,,那些鮮活和美好的往事,留在童年初夏的陽光里,,任歲月的流水怎么沖洗也沖洗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