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河大合唱》首演85周年:炎黃子孫感受中華民族精神
中新網(wǎng)記者 李庭耀
1939年4月13日,,《黃河大合唱》在延安陜北公學(xué)大禮堂首演,。85年后,《黃河大合唱》詞作者光未然之子張安東說,,《黃河大合唱》的精神,,就是團結(jié)一切可以團結(jié)的力量振興中華,“我們中國人一定會站得更自豪,、更高昂,、更自信”。連日來,,澳大利亞天鵝黃河合唱團,、法國巴黎之春合唱團、臺北黃河合唱團和尋訪團共約160人,,先后在山西臨汾吉縣黃河壺口瀑布,、永和縣黃河乾坤灣演出,并從永和縣西渡黃河,,4月13日下午在陜西延安魯迅藝術(shù)學(xué)院舊址唱響《黃河大合唱》,。
1938年11月1日,光未然帶領(lǐng)抗敵演劇三隊,,從陜西宜川縣壺口圪針灘渡口東渡黃河時,,開啟了他構(gòu)思《黃河大合唱》歌詞的序幕,。次年1月,他因墜馬受傷后,,經(jīng)永和縣永和關(guān)西渡黃河前往延安治療,。在延安,光未然用5天時間口述完成《黃河大合唱》組詩,,冼星海又用6天時間完成《黃河大合唱》的作曲,。
“回到祖國,重走《黃河大合唱》創(chuàng)作之路,,更受中華民族精神的感染,。”法國巴黎之春合唱團團長吉祖英告訴記者,。
吉祖英介紹,,2015年7月,法國巴黎之春合唱團曾聯(lián)合上海,、湖北武漢的合唱團共120人,,在法國巴黎唱響《黃河大合唱》。
“雖然身在海外,,但作為炎黃子孫,,我們有責(zé)任、有義務(wù)將《黃河大合唱》這部中華民族氣壯山河的精神贊歌傳承下去,,使其在全世界傳唱,。”吉祖英說,。
澳大利亞天鵝黃河合唱團成員喬敏告訴記者,,她父親喬子英是山西聞喜縣人,曾參加抗日戰(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抗美援朝戰(zhàn)爭。這是她第一次見到黃河,,“黃河哺育了一代代中華兒女,,《黃河大合唱》激勵著中華兒女團結(jié)起來”。
這是70歲的臺北黃河合唱團團長朱元雷第一次見到黃河,,他認為能在中華民族的母親河畔唱響《黃河大合唱》“激動且榮光”,。70歲的臺北黃河合唱團成員朱鳳英也是第一次見到黃河,她說這“就像久別重逢”,。
尋訪團成員丁東紅告訴記者,,她的母親胡志濤曾是抗敵演劇三隊隊員。光未然因受傷不便寫字,,口述《黃河大合唱》組詩時,,正是胡志濤用筆記錄,,“母親當(dāng)時只有十六七歲,400行詩,,工工整整記下來”,。
丁東紅告訴記者,她從小就聽《黃河大合唱》,,從小就會《黃河大合唱》,,父母“犧牲個人救民族”的精神也一直教育感染著她。丁東紅認為《黃河大合唱》好就好在格局非常大,,她也希望中華民族凝聚力不斷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