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四川”的琿春情結
本報記者 相文婷
“你從南方飛來時,,這里春暖草萌芽,。你從北方飛回時,這里金秋稻花香……”日前,,一篇名為《琿春的大雁》的小詩在本報刊發(fā),,獲得不少熱心讀者和網(wǎng)友的關注,。春節(jié)將至,記者走近這首詩的作者趙向東,,了解他的創(chuàng)作故事及新年愿望,。今年76歲的趙向東是地地道道的四川人,曾在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當兵,,學習了醫(yī)療知識,,轉業(yè)后回到家鄉(xiāng)四川省彭州市敖平鎮(zhèn),成為鎮(zhèn)中心醫(yī)院醫(yī)生,,還曾擔任國家級醫(yī)學刊物的特約通訊員,,發(fā)表過醫(yī)學論文,業(yè)余時間還常常撰寫散文,、詩歌,,并在各類報刊上發(fā)表。2007年,,60歲的趙向東退休了,,正當他規(guī)劃自己的晚年生活時,2008年汶川地震,,使趙向東生活的城市遭到了重創(chuàng),。于是,他和老伴兒選擇來到琿春,,與在這里工作的子女一起生活,。
“剛來琿春時,我每天三次接送孫子,、孫女,,每天忙碌而充實,盡享天倫之樂,�,!壁w向東告訴記者,當時,,孫子,、孫女還小,需要照顧,他和老伴兒便承擔起了照顧,、陪伴,、接送的責任,讓兒女可以放心工作,。直到孫輩們都上了大學,,他閑暇的時間也多了起來,“便開始了撈魚,、賞雁,、看景兒的生活�,!壁w向東說,。
“我沒事兒就到庫克納河、琿春河岸邊溜達,,看成群結隊的大雁,,越看越覺得美,心情也越發(fā)激動,。”趙向東告訴記者,,一開始觀察這些大雁只是覺得在自己的家鄉(xiāng)從沒有見過這么大,、這么多的大雁,覺得很新奇,。后來,,隨著琿春的生態(tài)環(huán)境越來越好,來這里休憩,、覓食的候鳥越來越多,,看著這些自己叫不上名字的候鳥,作為生活在琿春的一員,,他也覺得格外自豪,。
“有的大雁在庫克納河里捕魚,有的大雁在琿春河沿岸吃水草上的種子,,有的大雁在田間地頭尋找掉落的糧食……”趙向東說,,他經常到龍山湖水庫、三家子滿族鄉(xiāng),、圖們江邊,、高鐵站附近等地賞雁看鳥,每一次都有不一樣的感受,�,!翱吹枚嗔耍拖氚堰@些記錄下來,,我就開始動筆寫創(chuàng)作,。經常對自己寫的東西不滿意,,就會反復修改�,!壁w向東表示,,文學創(chuàng)作已經成為自己的生活樂趣,他覺得通過自己的筆,,將看到的美景,、城市的變遷、經濟的繁榮和人們的美好生活記錄下來,,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
“我已經在琿春生活了15年,這些年,,我看到了琿春日新月異的變化,,早已把這里當成了自己的第二故鄉(xiāng),我會一直在這里生活下去,�,!壁w向東表示,作為半個琿春人,,他希望琿春越來越好,,自己會繼續(xù)用情、用心記錄和感知琿春的成長和變遷,,爭取創(chuàng)作出更多,、更好的文學作品,表達對這片土地的眷戀之情和真摯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