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紹興古城是這樣恢復“記憶”的
新華社記者 袁震宇 商意盈 許舜達
沿著縱橫交錯的河道,,走過名為“探花橋”的石橋,便來到了書圣故里,。這個以書圣王羲之命名的街區(qū)用青石板鋪就,,兩邊都是古老的民居,一陣陣裊裊炊煙和一聲聲吳儂軟語,,時光仿佛在這里凝固,。書圣故里是典型的浙江紹興老街區(qū),也是古城保護的重點項目,。紹興建城已有2500多年,,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歷史文化名城之一,,被人稱為“一座沒有圍墻的博物館”“一部博大精深的線裝書”。如何保護并發(fā)展古城,,是紹興一直面臨的課題,。
紹興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辦公室主任徐覺民說,紹興古城保護遵循的是“修舊如故,,以存其真”,,從文保點到名人故里到歷史街區(qū)再到全城保護,由點及面帶動全域整體提升,�,!罢麄過程中,紹興是活化的,,是有煙火氣的,,是見人見物見生活的�,!彼f,。
2018年初,《紹興古城保護利用條例》相關立法程序正式啟動,。2019年1月,,條例正式實施,針對紹興古城特點特色,、保護利用現(xiàn)實需求和存在的主要問題,,立足古城整體、物態(tài),、活化保護利用思路,,布局結構、設計制度,、安排條文,。
非古城功能外遷,高層建筑疏解,,文旅功能填充,,老舊小區(qū)(歷史街區(qū))改造,多個城市有機更新項目落地……古城保護,,正在9.09平方公里的紹興老城區(qū)開展,。
經過充分論證和精細的設計施工,原為紹興市政府辦公大樓的一幢10層和一幢12層建筑均被“降”到5層以下,,改造成“紹興名人館”“氣象博物館”“紹興清廉館”,。這一方面可以配合打造紹興老城區(qū)的天際線,另一方面也是紹興打造“博物館之城”的又一步舉措。
“文化,,是當代紹興最大的特色,、最大的優(yōu)勢,是現(xiàn)代城市發(fā)展的動力之源和重要支撐,�,!苯B興市越文化研究會會長魯錫堂說,通過古城保護,,留住城市的歷史文脈,,是為了激活城市發(fā)展的內在動力。
為了科學抉擇古城內建筑的“去”和“留”,,紹興聘請了45位規(guī)劃設計和文物保護等方面的專家作為智囊團,,并始終注重老百姓的獲得感和幸福感。2020年,,古城內的77個老舊小區(qū)得到提升改造,,包括截污納管、雨污分流,、路面更新,、立面改造、智安防控等一系列工程,,有效改善了群眾的生活質量,。
位于古城內的燕甸園小區(qū)毗鄰魯迅故里和沈園,是建成已有22年的老小區(qū),,經過提升改造,,解決了過去設施陳舊、停車位不夠,、物業(yè)管理缺失等問題,,已經初具現(xiàn)代小區(qū)的模樣。
“老小區(qū)改造,,不僅僅是改善古城總體面貌的大好事,,更是一件真正惠及民生的大實事,我們都是受益者,�,!毖嗟閳@小區(qū)居民楊興全說。
對于在古城保護中解決“錢從哪里來”,,紹興也走出了自己的新路。紹興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辦公室黨工委委員黃夏峰介紹道,,古城保護基金由部分土地出讓金組成,,目前已經籌措約30億元。同時,通過市場化運作吸引社會資本進入,,最大程度保障古城保護發(fā)展項目的實施,。
乘著烏篷船游覽紹興,船上戴著烏氈帽的船夫正在搖櫓,,這樣的旅游體驗項目可以通過網上預約,、人臉識別和掃碼支付實現(xiàn)。來自上海的李女士和孩子一起欣賞著語文課本里出現(xiàn)過的古城美景,�,!皻v史和現(xiàn)實在這里得到完美交融,讓人來了還想再來,�,!崩钆空f。
新華社杭州1月18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