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聲聲知了叫,,都是相思調
□潘玉毅
蟬鳴是夏日特有的標簽。入夏時分,,倘若未聽過知了叫,,便覺得這夏天來得并不真實。哪怕天氣再熱,,哪怕雷雨再多,,總覺得欠缺點什么。只有當知了的叫聲“知炸”“知炸”地響起,,才讓人感覺真正進入了夏天,。黃景仁《苦暑行》詩云:“千章黝綠披且死,中有嘒嘒蟬聲聯(lián),�,!狈路鹬挥兄寺暺鹆耍撬�,,那云,,那柳樹,才由春天過渡到夏天,。《詩經(jīng)·小雅·小弁》云:“菀彼柳斯,,鳴蜩嘒嘒�,!敝说慕新暣蟾攀沁@個世界上最難聽的聲音之一了,,這難聽的程度要遠遠賽過雞鳴和犬吠,。而它自己似乎不知道,沒日沒夜地在人耳邊聒噪,�,!跋s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奔词乖谠娙送跫脑娋淅铮说拇嬖谝仓皇菫榱艘r托山林的寧靜,,除此別無用處,。
在我的家鄉(xiāng)慈溪,有句老話:“蚱蟬喳喳叫,,懶惰媳婦睡午覺,。”其實喜歡午睡的人有許多,,又豈是懶惰的媳婦兒,,只不過為了順口才這么說而已。對于喜歡午睡的人來說,,煩躁不過知了,。因為它絲毫不體諒人們酣暢的睡意,肆意地叫囂,,像炎夏的暑氣一樣傳入鉆入人們的身體里,、腦海里,即使入了夢,,也覺得夢里聲聲都是知了叫,。
但也不是所有人都厭惡知了。
羅大佑在《童年》中唱道:“池塘邊的榕樹上,,知了在聲聲叫著夏天,。”想來,,每個人的童年里都有一只只的知了和一聲聲的知了叫,。夏日里,當鳥雀,、雞鴨,、大黃狗都已偃旗息鼓的時候,只有知了頂著日頭在樹梢上一聲聲地叫著,。同為夏天出沒的動物,,知了和蛇一樣都會蛻皮,知了蛻皮留下蟬衣,,也叫蟬蛻,,因為藥用價值高,,舊時還有人專門收這個東西。我們常能在樹上,、竹林里見到蟬蛻,,但對于小孩子來說,再多的蟬蛻都不如一只鮮活的知了來得有吸引力,。趁著大人午睡的工夫,,孩子們偷偷溜出家門,帶著自制的工具去捕捉知了了,。通常,,一玩就是一下午,將父母打罵的恐嚇全然拋諸腦后,。捉住了知了,,小孩子最愛撥弄它的響板,讓它發(fā)出聲音,。只需將手指輕輕一摁,,知了的腹部就會發(fā)出“知炸”“知炸”的聲音,但也有不叫的,,俗稱“啞板”,。后來讀了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方知蟬有許多種,,其中“未得秋風則瘖不能鳴者,,謂之‘啞蟬’”。
到了入夜時分,,知了飛入房中是常有的事情,。尤其在農(nóng)村,當我們撤去餐桌上的飯碗閑話家常的時候,,當我們坐在書房里靜靜地看書的時候,,它們忽然“知”一聲停在紗窗上或穿過半掩的窗戶飛入室內(nèi),也不知是想加入夜聊的隊伍還是想提醒我們夜深了該睡覺了,。
除了我們慣見的知了,,文人看到的知了似乎更有深意。唐詩里有“詠蟬三絕”,,分別是虞世南的《蟬》,、駱賓王的《詠蟬》和李商隱的《蟬》,都是托詠蟬以寄情的名作,。虞世南的“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駱賓王的“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李商隱的“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意境迥然,,卻都堪稱千古名句,。可見,,同一聲知了叫,,落在不同的人眼里,有著不同的含義,。
我不知道蟬會被人們稱為知了,,是因為蟬與禪同音,還是因為它的叫聲“知炸”“知炸”,,聽起來好像被父母嘮叨煩了的孩子說著“知了,,知了,不要再說了”,。只是時隔多年,,大多數(shù)兒時的人和物都已物是人非,舊時的橋,,舊時的路,,舊時的白墻黑瓦,舊時的山川河流都已變了模樣,,而知了還是一聲一聲,,不離不棄,仿佛提醒著我們別忘了童年,,別忘了從前,,讓人心生唏噓。
現(xiàn)如今的我們早已過了捉知了,、撲蝴蝶的年紀,,可那滿耳的知了聲好似有意拉近著我們與往昔的距離,恰似我在一首舊詩里所寫:“聲聲知了叫,,都做相思調,。”感覺不啻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