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能人未必能成事
□關鑫
以優(yōu)異的成績畢業(yè)于名牌大學 ,,學校里就發(fā)表了令人矚目的學術論文——張林被聘到公司后不久,就成了技術骨干,,成了公司里不爭的“能人”,。老總把他當寶貝,,很怕他被別的公司挖了墻角。既然是“能人”,,就該大膽使用,,這也是公司一貫的風格。張林到公司兩年之后,,已經(jīng)升為部門經(jīng)理,,本部門那五六個人在張林的帶領下不斷攻艱克難,為公司創(chuàng)造了新的業(yè)績,。事情反映到老總那里,,老總很認可張林的能力,他便繼續(xù)升職,,管理百余名員工,。
作為公司的中層領導,張林早來晚走以身作則,,事事走在員工的前頭,,讓大家贊不絕口;搞學術研究的人思維細致,、敏銳,,張林把這種思維方式運用到管理工作之中,事無巨細,,事必躬親,,上任伊始便眾口皆碑,他的勤奮贏得了領導和員工的好評,。
然而,,僅有勤奮是不夠的,讓老總始料不及的是,,張林上任半年之后,,公司的生產(chǎn)和銷售效率竟然不可遏制地下降了——產(chǎn)品的設計、生產(chǎn),,訂單的簽訂,,所有的環(huán)節(jié)全都放慢了節(jié)奏,甚至變得阻力重重,。張林更加努力地投入到工作之中去,,他的盡職盡責是大家有目共睹的,而且,,他一個人足可以抵得上三五個人,,那么,問題到底出在哪里呢,?
那天,,焦頭爛額的張林被指派去參加一個著名的企業(yè)家作的報告會,。會上,他虔誠地問企業(yè)家:“你在事業(yè)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成功的秘訣是什么呢,?”
企業(yè)家沒有直接回答這個問題,卻拿起粉筆在黑板上畫了一個圈,,只是,,那個圈沒有畫完,留下一個醒目的缺口,。他反問聽眾:“這是什么,?”
“零”“圈”“未完成的事業(yè)”“成功”……臺下的聽眾七嘴八舌。
企業(yè)家對這些答案未置可否,,他說:“其實,,這是個沒有畫完的句號。有人問依靠什么取得了輝煌的成就,,道理很簡單,,我不會把事情做得很圓滿,好像畫個句號,,一定要留個缺口,,讓我的下屬去填滿它�,!�
離開企業(yè)家的報告會現(xiàn)場,張林感慨萬端,,想到自己半年來含辛茹苦去畫那個句號,,這是一件多么愚蠢的行為啊,!正是因為他的事必躬親,,才助長了一些人的惰性,剝奪了屬下的智慧與創(chuàng)造力,,一個人的智慧和努力怎么可以代替一百個人的智慧和努力呢,?
其實,管理崗位不應該安排那些以自我為中心的“能人”,,因為公司不能唱獨角戲,。管理崗位重在激發(fā)與協(xié)調,在于把大家的智慧與能量集中起來——團隊和集體的力量是任何“能人”都無法代替的,,每一個自以為了不起的“能人”都會有盲點,,智慧和精力都有限度,用一已之力代替團隊,,必將以失敗告終,。
給平凡人留個缺口,,給下屬留下足夠的空間,“不完滿的工作”并不說明自己沒有能力,,實際上,,這才是管理的智慧,是一種更高層次上的全面性的圓滿,。能人未必能成事,,“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眾人拾柴火焰高”——民間那些平凡的老話,,原來也蘊含著現(xiàn)代企業(yè)管理的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