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迎著新時代春風,,攜手建設美麗幸福西藏
——西藏百萬農奴解放64周年發(fā)展成就綜述
新華社記者
太陽啊霞光萬丈,雄鷹啊展翅飛翔,。
高原春光無限好,,
叫我怎能不歌唱……
——《翻身農奴把歌唱》
癸卯春來,珠峰腳下草場開始泛綠,,拉薩河旁垂柳換上新裝,,林芝的桃花燦然開放。
在一片生機盎然中,,雪域高原上的各族人民,,迎來又一個西藏百萬農奴解放紀念日。
1959年3月28日,,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一場以廢除政教合一的封建農奴制為核心的民主改革在西藏全面展開。雪域高原告別舊制度,,邁入歷史新紀元,;百萬農奴得到徹底解放,成為自己命運的主人,,實現(xiàn)了做人的權利,,享有法律規(guī)定的公民權利,。
64年彈指一揮間。從巍峨高聳的喜馬拉雅山到一望無垠的藏北草原,,從山谷縱橫的藏東南鄉(xiāng)村到雄渾壯闊的天上阿里,,360多萬高原兒女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共建團結富裕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新西藏,。
由苦到甜,,雪域高原換了人間
當厚重的土地被農機犁出一道道深深的壟溝,78歲的達國杰布滿皺紋的眼角泛出微笑——“今年又是一個好光景,�,!�達國杰的家位于日喀則市江孜縣江熱鄉(xiāng)加堆村。隨著近年來鄉(xiāng)村振興的大力推進,,村里面貌煥然一新,,藏式新房特色鮮明,硬化村道平整開闊,,公共設施一應俱全,。
“我生長在這里,對土地有深深的感情,。每年往地里播種,,等莊稼成熟打成糧食,我的心很踏實,。而在舊西藏,,這地上長出的所有東西都要給農奴主交稅,苦日子過怕了,�,!被貞浿校_國杰思緒飄回從前身為農奴的歲月,。
加堆村一帶,,在舊西藏時期是農奴主的莊園——“亞西平康莊園”。
舊西藏的農奴分為差巴,、堆窮,、朗生三種。當時,,占人口不足5%的“三大領主”(官家,、貴族和寺院上層僧侶)幾乎占有西藏全部財富,而占人口95%的農奴和奴隸卻掙扎在生死線上,。
“舊西藏是慘無人道的,,那時候領主對農奴比對牲口還要無情。”達國杰回憶道,。有一年秋天,,農奴們沒日沒夜地為領主收青稞,8歲的達國杰負責給監(jiān)工的管家煮茶,。由于水沒燒熱,,管家隨手就撿起一塊石頭向達國杰腦袋砸去,一瞬間他血流不止,、暈倒在地,。
達國杰遭遇的毒打深深地印刻在他幼年的記憶中,這也是黑暗殘酷的封建農奴制給那一代人烙下的痛苦記憶,。
“那時候,,每到晚上望著天空,感覺我們受的苦比天上的星星還多,,這漆黑的長夜什么時候是個頭�,�,?”達國杰說,。
1959年3月,西藏地方政府和上層反動集團發(fā)動武裝叛亂,。中國共產黨順應歷史潮流和西藏人民的愿望平定叛亂,,并領導各族人民進行民主改革,為腐朽的農奴制敲響了喪鐘,。
同年,,達國杰一家分得50畝地、1頭牛,、1匹馬和15只羊,。“有了自己的土地,,干再累的活都是開心的,。那一年我們不僅吃飽了,多余的糧食還賣了錢,,真正體會到做人的滋味,。”達國杰說,。
民主改革,,這場西藏歷史上最偉大最深刻的社會變革,掃清了舊社會的陰霾,,為西藏開辟了光明的發(fā)展前景,,也帶來了人的全面解放。
從那之后,,雪域高原創(chuàng)造了“短短幾十年,,跨越上千年”的發(fā)展奇跡:
——2022年,,西藏地區(qū)生產總值達2132.64億元。而1951年西藏地區(qū)生產總值僅為1.29億元,。
——2022年,,西藏糧食、蔬菜,、肉蛋奶產量分別達到107萬噸,、93萬噸、88萬噸,,均創(chuàng)歷史新高,。而在民主改革前,廣大農奴過著食不果腹,、衣不蔽體的生活,,西藏的農業(yè)仍停滯在粗放耕作甚至“刀耕火種”的原始生產方式。
——新時代的西藏現(xiàn)有各級人大代表超過3.5萬名,、政協(xié)委員超過8000名,,90%是少數(shù)民族。而在舊西藏,,“人有等級之分,,因此命價也有高低”“上等上級人命價為與身體等重的黃金”“下等下級人命價為一根草繩”。
……
經歷過嚴冬,,才倍加珍惜春天的溫暖,;經歷過黑暗,才倍加珍惜光明的可貴,。
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西藏將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為經濟社會發(fā)展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社會面貌日新月異,,人民生活蒸蒸日上。
心手相牽,,共同創(chuàng)造美好新生活
走進位于拉薩市老城區(qū)的八廓街,,這條有著1300多年歷史的老街,來自天南海北的各族商戶“比鄰而市”,。在環(huán)繞八廓街的居民大院里,,人們團結互助,共建美好家園,。西藏人民像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愛護民族團結,,廣泛開展民族團結教育和民族團結進步創(chuàng)建活動,“三個離不開”思想深入人心,“五個認同”“三個意識”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不斷鑄牢,,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fā)展。
2020年5月1日,,《西藏自治區(qū)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區(qū)創(chuàng)建條例》正式實施,,西藏成為全國首個以地方立法形式提出模范區(qū)創(chuàng)建的省份;2021年11月,,西藏自治區(qū)第十次黨代會提出,,西藏著力創(chuàng)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區(qū)。
三月林芝,,桃花開放,。
66歲的門巴族村民嘎迪措姆,不用像年輕時那樣為生計忙碌,,每月的養(yǎng)老金讓生活不愁�,,F(xiàn)在依托村集體經濟,她剛拿到今年首次分紅5000元,。
“村集體經濟一年分紅4次,,我每次都能拿到幾千塊錢�,!备碌洗肽氛f,,這一切都離不開村第一書記黃家斌,。
2018年,,林芝市公安局刑偵支隊民警黃家斌主動請纓,到林芝市墨脫縣背崩鄉(xiāng)格林村當一名駐村民警,,并擔任村第一書記,。
為讓當?shù)卮迕窭帽镜刭Y源實現(xiàn)收益最大化,黃家斌通過開辦夜校,、創(chuàng)辦積分愛心超市打開工作局面,,先后帶領村民種紅米和藥材、開茶園,,并探索成立村辦企業(yè),,打造紅色和生態(tài)康養(yǎng)特色旅游項目。在他的帶領下,,格林村集體收入從2017年的5000余元增加到2022年的120余萬元,,村民人均收入從2017年的6000余元提高到2022年的3.4萬元。
開展對口援藏是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方式和渠道,。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和國家機關部委、對口支援省市、中央企業(yè)派出大量援藏干部人才,,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確保每項援藏工作都賦予民族團結進步的意義,賦予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義,,都有利于提升各族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從西藏職業(yè)技術學院畢業(yè)后,藏族小伙邊巴次仁依托“就業(yè)援藏”,,選擇到河北一家畜牧公司工作,。僅僅1年多,他憑借過硬的專業(yè)水平和刻苦耐勞精神被提拔為部門主管,,月工資從4000元漲到1萬多元,。
“走出高原,讓我增長了見識,,眼界和思維都得到很大提升,。這幾年的工作生活,也讓我更能體會到國家對西藏的重視,�,!边叞痛稳收f。
民族團結之花,,盛開在雪域高原的每個角落,,也盛開在祖國的大江南北。
篤定前行,,新時代黨的治藏方略引領西藏現(xiàn)代化
蒼翠的雅魯藏布江河谷中,,全新的復興號列車呼嘯而過。觀察西藏的發(fā)展,,最直觀的是道路交通建設,。
世界屋脊,山高谷深,,地質復雜,,加之高寒缺氧,曾經被形容是“只有藏地雄鷹才能飛過的地方”,。
十余年間,,西藏交通網(wǎng)絡加速發(fā)展:拉日鐵路、拉林鐵路先后建成通車,,川藏鐵路正在加緊施工建設,,目前西藏鐵路運營里程近1400公里,。截至2022年底,西藏公路通車總里程達到12.14萬公里,,鄉(xiāng)鎮(zhèn)硬化路通暢率達95%,、通客車率達90.5%。
交通建設奇跡的背后,,是黨的十八大以來西藏經濟社會的全面發(fā)展,,反映出新時代黨的治藏方略的思想偉力和實踐偉力。
2013年3月,,在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西藏代表團審議時,,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治國必治邊,治邊先穩(wěn)藏”重要論述,,強調西藏工作在邊疆治理,、國家治理中的特殊地位。
2020年8月,,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豐富和發(fā)展了黨的治藏方略,鮮明提出“十個必須”的新時代黨的治藏方略,。
新時代是西藏發(fā)展最好,、變化最大、群眾得實惠最多的時期——經濟年均增速位居全國前列,,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連續(xù)多年位居全國第一,,城鎮(zhèn)化率穩(wěn)步提升。
實踐證明,,黨中央關于西藏工作的方針政策是完全正確的,。新時代黨的治藏方略,為西藏長治久安和高質量發(fā)展帶來堅實確定性,。
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情,。一種新款高壓鍋的出現(xiàn),,證明西藏真正把工作做在老百姓的心坎上。
“這口鍋煮的肉軟爛適口,,很好吃,。”西藏聶榮縣牧民增措從高壓鍋里取出一塊牦牛肉,,邊吃邊對記者說,。
由于西藏海拔高、氣壓低,、沸點低,,即使爐火再旺,,水溫也僅在80多攝氏度,所以一口適用于高原的高壓鍋是群眾必備的烹飪器具,。
為更好滿足群眾需求,,研發(fā)和推廣適合高原地區(qū)的多功能炊具,成為西藏的一項民生工程,。西藏自治區(qū)經濟和信息化廳廳長郭翔說,,西藏現(xiàn)代化炊具產業(yè)體系有效提升高原各族群眾的生活品質。
南非大學姆貝基非洲領導力研究院高級研究員譚哲理說,,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讓西藏實現(xiàn)經濟社會巨大發(fā)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極大提高。中國政府制定了符合實際的政策,,如今的西藏人民物質富裕,,精神富足。
日喀則市市民邊瓊已年過古稀,,春日里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抱著孫子曬太陽,。
“共產黨對老百姓的好,看得見摸得著,,社會主義新西藏最得人心,。”談起現(xiàn)在的生活,,邊瓊豎起大拇指,,“作為曾經的農奴,我從冬天走到了春天,。而我們的孩子,,自打出生就一直生活在春天里�,!� (記者 沈虹冰 羅布次仁 翟永冠 陳尚才,;參與采寫:王澤昊 李鍵 格桑邊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