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養(yǎng)花的最高境界
□劉天文
隔壁王阿姨對各種花草的典故,、傳說,、俗語能旁征博引,娓娓道來,;且獨具慧眼,,從不同視角或細微之處,闡述獨特新穎的見解,,令人耳目一新,,在小區(qū)里可謂家喻戶曉。看到小區(qū)里的那位業(yè)主買了花或綠植,,王阿姨會主動趨近,,從這株植物的名稱、別名,、歷史淵源,、脾性、養(yǎng)護注意事項等講起,,不厭其煩,,面面俱到。對大多數(shù)喜歡花但缺少養(yǎng)植經(jīng)驗的人來說,,無疑免費科普了一次,。不僅如此,王阿姨講到興起,,還會把這株花草相關的詩詞一首一首吟哦,,實在是不可多得的精神盛宴。誰家的花萎靡不振,,或葉片暗黃干枯,,只要請到王阿姨,經(jīng)她手一番整治,,生病的花幾天后便康復如初,,神奇之極。因此,,王阿姨被尊稱為“花姑”,。
王阿姨這么會養(yǎng)花,,都以為她家里一定是“花山花海”,。其實,,去過王阿姨家的人都知道,她家里連一盆花都沒有,。很多人大惑不解,,但也有明白人,感嘆道,,別人養(yǎng)花,,都是養(yǎng)在盆里,王阿姨養(yǎng)花,,是養(yǎng)在心里呀,!
小區(qū)綠化帶兩棵女貞被大風攔腰折斷,樹樁刨走,,空出大約兩三平方空地,。王阿姨看到后,把空地平整,、松土,,捯飭一番,當做花田,。小區(qū)里常有一些年輕夫婦或經(jīng)常出差的,,對家里的花照看不夠,把花養(yǎng)的半死不活,,失去觀賞價值,,便丟進小區(qū)里的垃圾桶。王阿姨總是把丟棄的花撿起來,,栽種在花田,,不久,花田便有模有樣,。
大伙兒的想法一樣,,都是覺得這方花田,王阿姨一定會精心呵護,。誰料王阿姨栽種后就澆了一次水,,此后不顧不管,置之不理,,全然不符合王阿姨“花姑”的人設,,讓人大跌眼鏡。更讓人想不到的是,,沒多久,,這些丟棄的花,,在花田里有的開花,有的抽枝,,有的展葉,,一片生機勃勃,爭著搶著展現(xiàn)生命的美好,。
王阿姨當然不會藏著掖著,,笑瞇瞇的作了解釋�,!盎B(yǎng)在屋里,,即使費盡心力,也無法建造一個花草適宜生長的環(huán)境,。在室外,,要陽光有陽光,要溫度有溫度,,更為重要的是,,花草接受風吹、雨打,,甚至烈日暴曬,體魄得到錘煉,,生命體征更加旺盛,,不用圍著它們轉,也能生龍活虎,�,!蓖醢⒁痰脑挘屑毱愤�,,忽然覺得還有做人的道理蘊含其中,,不由對王阿姨更加敬佩。
偶爾在書中讀到,,“花姑”一詞原來還有出處,。北宋張宗敏在《花木錄》中記載,“春圃祀花姑,。魏夫人弟子,,善種花,號花姑,�,!薄盎ü谩敝Q王阿姨實在是實至名歸。養(yǎng)花的最高境界,,就是把花養(yǎng)在野地,,任其自生自滅,。哪怕是生在最貧瘠、最干旱的野地,,努力過,,抗爭過,奮斗過,,即使生命短暫也不虛此生,,遠比身處溫室依賴別人的施舍而活著要有意義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