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緣木求果
□莊吉春
農歷寒露一過,,大田里的農活告一段落,玉米讓它自己灌漿,,大豆讓它自己飽滿,,山里人就會收拾一應物品,進山采松子,。松子是紅松的果實,,紅松也是山里最高大的樹種,山里遠遠望去,,高出周圍樹一截的只有紅松和白松,。采集松子需有爬到樹冠上,才能把松子采下,,因此每年都有采松子的人從樹上摔下來,但受利益的驅使,,山里人還是到了這個季節(jié)不約而同地進山,。那個時候山林還沒有承包給個人,山溝誰占下就是誰的,,先在山里用塑料布搭好窩棚,,把米、油,、菜運上山,,就開始打松子的進程。
紅松樹有幾米到十幾米不等沒有枝丫的樹干,,是需要爬樹人戴上特制的“腳扎子”,,爬上去的。這腳扎子為當地鐵匠爐打造,,各地都不相同,,我的家鄉(xiāng)腳扎子有一鐵桿,和小腿等長,,頂端有環(huán),,環(huán)上有繩,,下端是一個馬鐙狀的踏腳,內側有兩個尖角,,可以扎進樹身,。上樹前要用繩子在腳部和膝蓋部綁好,然后手扶樹干,,兩腳交替把尖角扎進樹皮中,,讓身體上升。上樹時身體要離開樹干,,腳扎子才能使上勁,,也便于眼睛能看清腳扎子所落的地方,如果膽怯手臂抱樹太緊,,腳下的腳扎子會“撒謊”,,也就是角度太小,導致腳扎子扎不牢靠,,人就會向下滑,,就會發(fā)生危險。到了有枝丫的地方,,人可以站在枝丫上喘口氣,,然后繼續(xù)向上爬,等到了枝丫密集的地方,,由于樹葉的遮擋,,看不見地面的高度,人也就不知自己爬了多高,,不再害怕,。到了樹冠后,要選擇一個比較粗壯的樹干爬到頂端,,選擇好腳下站立的位置,,從身后取下鉤子就可以作業(yè)了。這鉤子一般用鋼筋彎成鉤狀,,用繩子綁在一根三四米長的木桿上,,拴在腰帶的繩子上。作業(yè)時用鉤子鉤住松塔的根部,,用力猛的后拉,,就會折斷松樹枝,松塔自然掉落,。過了農歷的秋分,,松塔與樹枝結合不很緊密,猛烈的搖動,松塔也會掉落,。采摘松塔時要看清松塔掉落的方位,,保證下樹后能找得到。還要觀察四周,,選準下一個松塔較多的目標,。等樹上的松塔都摘下后,要下降一段距離,,看看有沒有藏在松枝里遺漏的,,然后才能把鉤子扔下,然后一邊看有沒有被樹丫托住的松塔,,如果有要用腳猛跺樹枝,,松塔就會掉下。上樹容易下樹難,,特別是粗壯的樹,,在分岔的地方腳扎子容易扎不穩(wěn),而且這時視線看不清腳下,,最容易出事,。
下到地面后,首先要先解下腳扎子,,然后圍著樹撿拾松塔,,堆放到一個地方,用背筐背到山下的大堆,。如果是兩個人,,那么另外一個人就負責撿拾松塔,背下山的任務,。
采松塔要先選松塔多的樹先上,,叫做“拔毛”,這樣別人來了看看這片山已經被人拔過毛,,就會另選山溝。然后是挨著樹將松塔采下,,這叫“刷茬”,。
等到一個溝的松塔都采集完的時候,如果離道路較近,,有牲畜的人家會套上爬犁,,將松塔裝進麻袋里外運。如果家里沒有牲畜就只能靠人力背著外運,。如果作業(yè)場地里道路較遠,,就要在山里找一個平坦的地方,用樹干搭成V型的架子,把松塔放在上面,,用棒子抽碎,,用篩子濾去“大皮子”和“碎皮子”,剩下連皮帶籽裝進麻袋背到能通車的地方,,雇車拉回家,。
到家以后,要選有風天,,開始揚場,,細碎的粉末會被風吹走,剩下的松塔殘片和松子重量相等,,就需要人工撿拾出去,,等到撿拾完畢才能裝進麻袋待售。
上世紀八十年代,,松子一項收入可以達到幾百到幾千元不等,,對于貧困家庭是個不小的收入。松子也不是每年都有,,山里有“三年一小收,,五年一大收”的說法,這樣的收入需要每五年才有一次,,農家娶媳婦也大多靠打松塔的收入,。
后來由于林場的進駐,森林面積急劇減少,,即使保留帶里的紅松也因“間伐”而難逃厄運,,打松塔的收入也一年不如一年,再后來林場將山林承包給個人,,山里人都淪為給承包者打工的雇傭者,。打松子的記憶也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