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又聞粽香
□宋嵩
小時候,,端午節(jié)的記憶,除了知道這首“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撒白糖,,拴彩繩,,吃五黃。煮雞蛋,,佩香囊,,賽龍舟,喜洋洋”的兒歌外,,就是吃粽子和煮粽子蛋,,采艾蒿,還知道一點兒這個節(jié)與屈原有關(guān),,至于這個節(jié)日里面的傳統(tǒng)文化,,那些代表中華文化深層次的東西,則一概不知,。那個時候,,物質(zhì)匱乏,小孩子都盼過節(jié),,因為過節(jié),,就能吃到平時吃不到的好吃的。小時候,,我特別愛吃粽子,,與粗糙的“大鍋貼”相比,,那軟軟糯糯的香甜,讓我垂涎三尺,,特別盼著快點過端午節(jié),。
每到端午節(jié),媽媽都會在前一天,,將買來的粽葉,、粽繩用水浸泡,清洗干凈,,再把糯米浸泡一夜,,端午節(jié)早上四點起來包粽子,她用兩片粽葉,,折成錐形,,再把泡好的糯米加上大棗,包起來,,用棕繩纏繞幾道,,就包好了,她一邊麻利地包,,一邊叫我們起來,,去采艾蒿,并告訴我們用艾蒿上的露水洗眼睛和臉,,說這樣眼明臉亮,,不得眼病,皮膚好,。我們?nèi)嗳嘈殊斓乃�,,迷迷瞪瞪地起來,打起精神,,到離我家不遠的南河邊上采艾蒿,。
晨曦微露,涼風習(xí)習(xí),,行人稀少,,小城安靜,只有我們的腳步聲,。那時候的琿春,,還是一個未開發(fā)的邊陲小城,河邊上草木繁多,,蒿草茂盛,,有的都快半人高了。按照媽媽的吩咐,,先用艾蒿上的露珠洗眼睛和臉,,那晶瑩剔透的露珠,,被我們用小手,小心翼翼地掬捧到眼睛和臉上,,冰冰涼涼的,,好清爽,艾蒿的清香,,沁人心脾,,人也一下子精神起來。我們姐弟四人分頭開采,。當我得意洋洋地抱著一大捆艾蒿,,招呼他們準備回家時,姐弟們大笑著說:“你采的這是蒿子,!”我舉著蒿子爭辯道,,“這就是艾蒿呀?”弟弟說,,“艾蒿像四葉草,,頭是圓的,你采的頭是三角形,,這個像艾蒿,,但卻是蒿子!”姐弟們都笑出了眼淚,,邊笑邊說,,“你光認字兒,不認蒿兒,!”
我從小愛讀書,,在家里干活最少,,所以,,被他們揶揄。在他們的笑聲中,,也在他們的幫助下,,我又重新采了一些真艾蒿。當我們抱著一大捆艾蒿,,回到家中時,,家里已經(jīng)粽香四溢,飯菜飄香了,。媽媽從我們采來的艾蒿里,,抽出一小把兒,用紅繩拴上,,掛在門上,,說是辟邪,,其余那些艾蒿,放起來,,留著夏天熬水洗澡,,或者熏蚊子。我迫不及待地要掀鍋蓋,,母親嗔怪地打了一下我的手說:“小饞貓,,還要等一會兒,雞蛋剛放里面煮,�,!蹦赣H每次都在煮粽子的鍋里,放6個雞蛋,,家里每人一個,,那樣煮的雞蛋,有一股清香味,。在那個什么都缺的年代,,這個雞蛋的味道,也足以讓我“咂咂”嘴巴想上半年,。
隨著父母和弟弟相繼故去,,那個帶有媽媽味道的粽子和粽子蛋的味道,依然唇齒留香,;弟弟和我打趣小時候采錯艾蒿的畫面,,仍然存在腦海,揮之不去……
盡管現(xiàn)在富足的生活,,讓小時候想吃粽子的心愿,,不再是期盼,琳瑯滿目的粽子,,口味也各種各樣,,但帶著媽媽愛的味道的粽子,卻再也吃不到了,,而流淌在血脈里的傳統(tǒng)文化基因符號,,卻深深烙印在心中……
如今,每到端午,,便會給孩子們講端午節(jié)的來歷,,講屈原的故事,并帶著孩子們采艾蒿,,教他們辯識艾蒿,。和孩子們在一起,站立在水澤之畔,,看荷花亭亭,,湖水深碧,,恍若聽到遠遠傳來古老的吟誦,那是峨冠博帶的浪漫主義詩人,,穿越幾千年的光陰在仰天長歌:“不吾知其亦已兮,,茍余情其信芳�,!奔幢銦o人能懂自己,,也只愿獨自保有生命的芬芳。
這是一位憂國憂民的士大夫,,一片赤誠天地可鑒,,代代相傳,成為一種愛國精神的傳承,。他那閃爍著家國情懷的詩,,讓悠悠的浪漫詩情,從此源遠流長,,恰似汨羅江水,,日夜奔流不息……